当前位置:吉信文秘网 > 读后感 >

人世间读后感

时间:2022-04-12 08:05:02 浏览量:

   跟风读完这本书,若有所失,又酣畅淋漓。许久没有这么畅快的读完一本小说了。顺手查了梁老师的年龄,从《年轮》开始到《人世间》,老先生以古稀之年交付了如此一本巨著,真的是令人佩服。在字里行间中,侵染着老先生对于人生和时代的深厚情感。

本书从七十年代开始历经改革开放到今天,以周家人的视角看现代中国的变迁。让人不得不感慨人是时代中的人,受制于时代又创造着时代。“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潮、下海潮、明星走穴、国企改革、工人下岗、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时代浪潮中,人们的心理和思想在希望和失望中不断地交织、碰撞、挣扎、成长。”

读前两部的时候,扑面而来的熟悉之感。东北、知情、改革是作者信手拈来的东西。但是行进到现代便有一些仓促之感。这大概就是老先生在书中“朋友大抵是一种以同质化的命运为前提所建立的良好关系,原来同质化的命运一旦出现了较大反差,即使是朋友,往往也会有羡慕而嫉妒的。如果反差巨大,不论原来多么巩固的朋友关系也会沙化.瓦解。”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大家的生活大抵都是同质化的。每一家的生活状态似乎都差不多,作者写的那些生活让人感同身受,其思考也让人惊醒。改革开放以后,同质化的命运开始出现巨大的反差,在中国飞速发展中,中国人的生活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即便是老先生也只能在这纷繁复杂的时代中攫取那么一鳞半爪的生活细节来呈现,所以后半部多有单薄。尽管如此,却无法阻挡我对于这本书巨大的兴趣。

在这本书中,似乎能一点点看到今天这个社会是怎么样走向多元的。

水自流与涂志强的同志之爱。多数人的婚姻与少数人的婚姻,人类一夫一妻制也不过是百年历史而已。然而这是大势所趋,一小撮的人就成为了格格不入的存在。多数人的民主与少数人的利益,怎么来更好的妥协和保证呢?同样的还有寡妇再嫁,今天看来已经没有这些问题了。归根到底还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周秉琨和他的工人朋友们,国家需要,成为一线工人。国家需要,成为待业青年。国家需要,成为下岗工人。今日来看,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却从来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到改革的阵痛。在书中,却是那么的令人心痛。这些人在历史书中,可能就是代价二字。人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如此的卑微与渺小。

周志刚的大三线工人的辛苦,身为国家主人翁意识的优秀工人。他们似乎是那一代人的典范。然而呢?

写这里,才发现作者在文章的小角落中藏了那么多无法言说的小细节。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就像是在书中提出的问题。

“既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人心性的共同的民族精神营养,为什么两千多年过去了,真正谈得上有点儿君子修养的国人也就历史上的几位,绝大多数国人的国民劣根性非但没改变,反而似乎还在互相传染?”

我们原本是来自老百姓的人,我们是为了老百姓才豁出性命干革命的人,是口口声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按逻辑来讲,我们这样的人,应该觉得老百姓最亲啊,可我们怎么成了最怕与百姓人家结成亲家的人呢?好像哪家老百姓和我们这样的人家结成了亲家,就变成了我们的敌人似的,你能给我解释清楚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问题,有答案么?!

推荐访问:读后感 人世间

版权所有:吉信文秘网 2021-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吉信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吉信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琼ICP备2021000455号-1